关于我 学术 文字 音乐

王若愚

人工智能科研狗,万众创业打工人,猫狗双全铲屎官,文理双修键盘侠

做合格团员,做社会发展的助推剂

2017-05-23

tags:

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,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,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。”

——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·总则》

1922年5月,在中华民族历经激荡,社会环境阴霾重重的时代,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,组织广大青年投身于“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于将倾”的救亡图存之中。历经停滞,跨越险阻,于1946年重建,1957年更名为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”,带领广大青年力量投入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之中。新的时代,新的要求,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更是对广大青年们寄予厚望,提出殷切的期盼。作为一名共青团员,我深感责任重大,要完成历史使命,必须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。

那如何才能算的上是合格的共青团员呢?首先,作为基本的前提,一个人必须是一名合格的青年,做到社会普通成员的基本要求,对社会无害,不能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。然后,在此基础之上拔高一层,对社会、对文明的发展不仅无害,而且有益。再之,不仅有益,而且大有裨益,能够通过自身的行动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前进,做社会发展的助推剂。达到这三层境界,才能称得上是一名真正合格的共青团员。

我们都知道,生命的本质是生存,生存的本质是趋利避害。同样地,社会与文明的存续也是尽可能的趋利而避害。只不过,这种利害观建立在一种宏观的观察基础之上,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之下可能与个体利益产生冲突。而当这种情况出现之时,个体的选择又由于一些具体因素(如教育家,庭等)而不尽相同。必须明白的是,在信息传递效率一定的条件下,意识领域的统一在越庞大的集体之中越难以完成。因此,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,在整个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,必然存在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坏集体利益的客观现象。于是,在任何时候都有必要强调做一个“无害”的人的观念。

所谓“无害”,不仅仅是指按照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进行行动,还要求我们至少能够填补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所消耗的资源。社会中的生存资料在任何时刻都不会是无限供应的,都是在不断的消耗与生产的过程当中。即使一个个体不存在故意损毁生存资源的行为,但如果其一直无所作为,也是在使整个社会偏向资源耗竭的处境。个体的成产不一定导致社会资源的总体积累,但是没有个体的生产一定导致资源的枯竭。损害发生的必然性提醒我们,必须要有至少同样多的个体愿意为整体让渡更多利益,整个有机体才不致衰退。

再将视角放宽,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思考,我们目前所处的整体又是更大群体中的一个个体。班级是学院中的个体,学院又是学校中的个体。当将某一层面的整体放在更加宏观的环境中分析时,我们会发现,这个整体还会收到其他整体在竞争中带来的阻力。要克服这一股外来力量,这个整体之中必须有更多的个体贡献高出平均水平更多的力量。

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,当代年轻人的责任意识与集体观念有了明显提高。但我认为,对于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形势还并不足够。当代青年已基本能够做到对自己负责,对家庭负责,扛起家庭的责任,完成学生与青年工作者应承担的基本义务。同时,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更加爱憎分明,更理性地站在国家与民族的立场思考问题,做出人生选择。然而,耐人寻味的是,多数人却选择性地忽视了多层级结构中的很多中间部分。比如,在我身边的同学中,很少有不对自己负责的人,更少有人不认同国家利益。然而,在面对班级、学院乃至学校层面的利益时,却会有很多人漠然视之,无动于衷。对我苦口婆心的劝说竟有甚者嗤之以鼻。缺失了层层递进的责任观念而由极小个体向极大整体直接靠拢,这种做法虽无大弊,却诚然低效且难于统筹。集体观念,不仅仅应使人明白我是中国人,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,也要同时清地意识到我是交大一员,是电院一份子,是班级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我的努力是班级的活力,班级的活力是学院的动力,学院的动力是学校的能力,学校的能力最终将成为国家的竞争力。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部分社会责任,接下来就是要努力全面地了解与认知个人的多重社会属性,清楚地知觉我们生活的庞杂的社会关系网。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单调的简单的角色。

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,接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生存的问题。这就要求我们从普通青年向“文艺”青年进化,在平衡了生存阻力之后持续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,做社会发展的持久助推剂。作为当代高校学子,我们都十分清楚发展的动力与本质,那就是创新,是源源不断地创新与进步。近些年出现的一种理论,或姑且称之为一种“观点”,促使我做出了关于持续性的思考。这个观点简单却具有极强的煽动性,即“世界是懒人创造的”。它认为懒惰是人的一种根本需求,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原因。而我则认为,这种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,为逃避责任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。我认为,生产力的发展根本目的在于生存,但生存的内涵却不局限于使用最少的资源或付出最少的劳动。而且,在普遍竞争的环境中,自我生产力的提高还要对应于竞争对手生产力的提高,即要满足自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。形象地说,机器的生产并不是为了使人们高枕无忧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而是通过解放一部分劳动力以便将之投放到更高效率的生产之中。科学家与工程师们的研究与创造,从本质上来说应当是他们进行更先进的研究与创造的基础、手段与工具。也就是说,在竞争的前提之下,生产力的目标是更高程度的生产力,而其中包含了对生存的基本要求。而对于日常生活在最低标准之上构筑的便利只是一种有益的副产品,是人们对于前一阶段生产活动的主观认可而已。明白了这一点,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从普通青年进阶到先进青年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是一种主观意愿上的蜕变,是把前进从目标转移到手段的认知,是把发展道路从“有始有终”到“有始无终”的无限延伸。我们应当明白,我们的人生有限,而我们的前路依然无穷,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自我过程之中做出更多的贡献,实现更多的价值,将历史列车未来的一个个经停站印刷成时间的记忆。

最后,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,也是我写下这篇文字的目的所在,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,让身边更多人开启这种蜕变的过程。将更多有志之士募入时代领跑的队伍之中,不仅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扩充与强化,更是将我们个体有限的周期连接成一片无限的进程,推动着这个文明的原点在时间轴上永远地加速运行下去